头戴围巾、满腮白胡、一身标准锡克教徒打扮的辛格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位信奉锡克教的总理。这让信教人数在印度仅占2%,而又堪称印度5种主要宗教之一的锡克教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诞生于15世纪的印度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后期,由鼻祖那纳克在印度旁遮普创建。其教义提倡人人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等。锡克教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
根据神话和历史记述,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1469 -1539)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属贵族阶级之刹帝利(Kshatriya)。他是一位诗人,自少年时便喜爱思考人生问题;十六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放弃职业,醉心宗教,抛弃双亲和妻儿,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他三十岁时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且表示:“我所跟从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来自上帝的道路。”自从他获得上帝的启示后,以“上师”身分在印北旅行说教达二十年,以诗歌的说教形式呼吁民众信奉真名 (The True Name)。锡克教的重要文献Ganam Sakhis描述其传教的足迹遍及印度、西藏、斯里兰卡(Sri Lanka)和麦加(Mecca)。那纳克于一五二0年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他于一五三九年第二代上师安加得(Angad)上任不久便逝世。自一五三九年至一七0八年先后有十位“上师”领导锡克教。
一六七五年第十代古宾信(Gobind Singh)上师登位,积极改革锡克教,将信徒加上“猛狮”(Singh)的称号;他又将入教仪式由洗足礼(Chain Amit)改成剑洗礼(Khande ka Amit),并成立卡尔沙(Khalsa)团契。此外,他将其父亲特巴哈杜(Tegh Bahadur)上师的诗篇加入阿第格兰斯(Adi Granth)的圣典中,定名为《格兰斯沙希伯》(Granth Sahib),成为锡克教不能修改的正典。后来他宣布终止以“人物”为中心的上师圣职(Guruship),改为将“经典”赋予“人格”的地位,并且称它为“格兰斯沙希伯上师”(Guru Grauth Sahib)。因此,这部经典成为锡克教教徒灵性的准则和政治的权威象征;此后,每一所锡克庙堂,都有一本格兰斯沙希伯上师作供奉和研读使用。
锡克教徒十分敬重该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即“师尊”。锡克教从鼻祖那纳克开始,先后有10位师尊,之后的领导人不再获此称谓。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现在,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